来源:东营网-东营日报
2022-01-18 09:26:01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体制机制改革一年多来,2021年,我市各开发区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发展动力强劲,工业经济高位增长,“四新”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呈现出“和羹之美 在于合异”的错位发展趋势。2021年工作成效如何、2022年工作目标如何定位,梳理如下,请全市人民检阅!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
乘势而上 创新驱动 做强做优“国”字号开发区
一、2021年工作成效盘点
——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速,产业转型升级步履铿锵。连续3年每年拿出2000万元技改专项资金,新立项技改项目54个;集中实施新材料产业项目32个,功能陶瓷材料产业链成功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9月份,波鸿轨交第一片高铁毛坯轮成功下线;与市工信局联合打造了东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完成企业智能化诊断300余家,上云上平台120余家;1至10月份全区数字经济总量突破76亿元,增长71%。海上风电产业全面起势,全力打造千亿级鲁北海上风电主机和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研发制造产业园。
——项目建设提质增效,经济发展动能不断积蓄。共实施重点项目435个,总投资1132亿元,年度投资223亿元,项目数量、投资总量、年度投资额均达到2020年2倍以上,创历史新高。工业项目、“四新”和“十强”产业项目投资额分别较2020年增长107.4%、110.2%和155.9%,制造业投资增长83.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1.4%,增幅提高100.8和88.4个百分点。1至10月份引进500强项目12个、新业态新模式项目11个,均居全市第一位。
——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改革攻坚活力持续迸发。新成立东凯供应链、东汇新能源、东开数科等8家专业化国有企业;组建了1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城市更新和低效闲置用地处置进程,累计收回及盘活低效用地2729亩、厂房26万平方米;深化“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实现与8个省、19个县审批业务的跨省通办,平均每日新增市场主体25家以上,全区市场活力不断激发。
——创新驱动深层发力,跨越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在全市率先建立“企业出题、先期投入、协同创新、市场验收、政府补助”机制,兑现创新驱动奖励2148万元,发放科技创新券1400万元,惠及企业173家,带动科研投入超过2亿元。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预计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8家,总数达到146家,较2020年增幅35%;新增1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349家。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2021年新增省院士工作站1家,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46家,目前全区市级以上规范化科研机构总数达到204家;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平台18家,其中国家级6家,居全市首位。1至10月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84%,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持续提升。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实施总投资30.5亿元的71件民生实事,新建8所学校、幼儿园,5处医疗卫生服务站;开展稳岗促就业行动,拨付扶持资金734万元,惠及企业职工1600余人;从严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各项管控措施,强力推进疫苗接种,守住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防线;建立全层级矛盾调处中心和市域社会治理运行中心,加快完善“城市管理一张网、协调联动一盘棋”的治理体系。
——城市建设步伐加速,湿地生态特色更加彰显。立足全市中心城主城区和湿地城市建设主阵地,实施了28个重点湿地建设项目,新增绿地45万平方米;实施东二路水系贯通、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改造积水点6处、易积水社区11个,贯通红河南路、潍河路等19条“断头路”;全面推进广利河沿线综合改造,实施植物园、城市森林公园连通工程,助力广利河5A级风景区创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基层执政基础更加稳固。实施“党建赋能、提质领航”行动,以“机关党建抓示范、企业党建抓引领、社区党建抓服务、农村党建抓凝聚”为路径,成功举办全国国企生活区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型观摩推进会,5024名油田离退休职工党员全部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积极稳妥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建设10个机关党建示范支部,打造“特殊材料人”产业链党建品牌,各领域党建水平实现提档升级。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建百支“党史宣讲小分队”,打造推出“语润东城”宣讲品牌;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系列活动。
二、2022年工作目标展望
——坚定不移稳定经济运行,在强化发展支撑、提升发展动能上突破提升。确定了总投资1980亿元的398个重点项目,项目投资总额和年度投资额在2021年基础上实现再次翻番;全力加大招商引资,全力扩大对外开放。
——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升级,在优化产业结构、做强产业集群上突破提升。按照“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模式,继续深化产业链“链长制”管理,推动产业链条整体跃升,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全力推动新材料产业、交通装备制造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有色金属产业、氯碱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特色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在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上突破提升。突出抓好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氧化铝纤维研究院、芳纶纤维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计划,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7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微入库企业300家以上,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达到260家以上。全力推进国企改革;全力推进环境打造,打造全省最优的政务环境。
——坚定不移提升城市品质,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特色上突破提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畅通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抓好片区开发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擦亮湿地城市的靓丽名片;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在加大民生供给、优化服务水平上突破提升。全力抓好总投资11.9亿元的46件民生实事;力争全年新增就业人数4800人以上,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推进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转变,拓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运行模式;实施东凯中学二期等6个教育建设项目,对9所学校食堂新建或改造建设,增设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
打造国家绿色循环能源基地
推动产品产业和价值链迈向中高端
一、2021年工作成效盘点
——园区党建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和、齐头并进。34家非公企业“党建入章”全覆盖,建设芳烃生产链、医药产研链、共同体双创链、工程建设链四个类型的产业链党组织体系,在13个大项目打造项目党建联合体,成立项目行动党组织30个,创建联合石化、诺尔、亚通等首批五个党建示范点。同时,党建引领油地深度融合推进基层治理,实行“社区大党委”机制,确定共建项目36个,完成12个社区微更新项目改造。
——综合实力实现蝶变跃升。主要经济指标延续良好态势持续高位增长,2021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512亿元,同比增长3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160%以上,贡献了全市37.6%的投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180.6亿元,同比增长29.3%;预计实现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22%;预计实现进出口530亿元,增长50%;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增长12%。在总量持续做大的同时,质量持续做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翻番,占比达到43%;“十强”产业、“四新”经济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1.6%、4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33%,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39%,高技术投资同比增长106%。烯烃芳烃产业集群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评选,联合石化获评高端化工“领军型”企业。
——坚持实干突破,项目会战实现全线告捷。全区20个省重点、27个市重点、119个区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54.7%、161.9%、122.6%。百亿支柱项目实现滚动接续,威联化学PX二期及PTA、中海油原油仓储、振华石油丙烷脱氢及环氧丙烷、中海油渤海垦利油田群开发等4个在建百亿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推进。新谋划推进总投资228亿元的富海集团聚酯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50亿元的中海油渤海原油上岸二期工程,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处于产业链条末端的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高附加值项目实现多点突破;港口项目整体推进,4个10万吨液化品泊位、2个25万吨单点系泊、内航道、液体集装箱码头、LNG接收站等工程建设顺利。
——坚持蓄势赋能,发展驱动加速成型。改革工作持续深化,与济南新材料产业园深化合作,通过关联项目共享,已从济南引进2个新材料项目,成为全省东西部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中第一个示范区;创新工作持续突破,港城热力CO2捕集二期项目即将开工,海科瑞林甲醇制氢装置CO2捕集回收率超过99%,开发区被指定为《化工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指南编制》国家标准编制单位,智慧园区将建成全省第一个化工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双招双引”工作持续拓展,区级重点产业项目79个、总投资1380.8亿元,其中总投资百亿级项目7个,累计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200余人,大学生1000余人。
——坚持守牢底线,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以四大“百日会战”为抓手,全面优化区域治理、安全生产、生态保护、金融生态环境。完成网格上报事件116160件,办结率100%,列支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与中海油安技服组建安全专家团队,全面推行县级干部包靠企业制度,扎实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处置不良贷款6亿元。
二、2022年工作目标展望
——瞄准一个目标,迈向发展新阶段。围绕打造国家绿色循环能源基地这一目标,推动产品产业和价值链迈向中高端,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发展、整体跃升的良好格局。2022年,力争工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再上新台阶。
——抓好两大战场,全力构建发展新格局。打响产业项目“大会战”,以在建及规划建设的6个百亿项目为抓手,确保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推动芳烃、丙烯两大产业链条向下游消费端延伸。打响港口物流项目“攻坚战”,加快25万吨级单点系泊码头、10万吨级航道及10万吨级油品泊位群、14个升级改造码头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开工LPG码头、液体集装箱码头,解决港口功能单一问题;加快建设中海油原油仓储项目尽快建成投用,尽快形成管网——港运——铁路——公路多层次物流联运体系。
——用好三大驱动,激发发展新活力。以改革激发机关活力,按照企业化运营的思路推行园区企业化运营,增强开发区国有开发公司、国有投资公司融资能力。以创新带动企业发展动力,打造全省第一个化工园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在全省化工园区中率先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一批实用型工业APP;建成全省第一个“研发——转化——服务”一体化高端化工创新基地,加快推动研究成果尽快落地中试、尽快就地转化。以“双招双引”厚植园区发展后劲,瞄准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专精特新”项目全面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载体招商;充分调动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推动人才招引,同时依托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重大载体平台,整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确保形成120人左右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优化四大环境,塑造发展新优势。优化生态保护环境,深化园区“能源一体化”发展布局,以港城热力、海科瑞林二氧化碳利用示范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再造一批试点应用工程、推广实用技术,加快实现CCUS产业化发展,构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合圈,争创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园区。优化安全生产环境,加快推进安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智慧化平台应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类事故应急预案和保障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建设,高标准组织建立开发区应急救援专家库。优化区域治理环境,完善区域治理运行管理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协同,打造线上线下同步发现、协同解决的治理新模式。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突出产城融合理念,依托仙河镇优良城市基础,统筹推进镇区更新,全力打造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后勤保障基地。
东营高新区
激发创新活力 做强“121”产业 争创国家高新区
一、2021年工作成效盘点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2.71%,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0.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9%,进出口总额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68.3%。全年净增“四上”企业22家,总数达到149家,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先后荣获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等称号。
——国家高新区创建稳步推进。建立了与科技部、科技厅的常态化联络机制,会同长城战略制定了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方案,全面做好现场迎检工作。
——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快。总投资106.49亿元的44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到位固定资产投资31.17亿元,增长24.2%,并筛选确定2022年重点项目74个,计划总投资277亿元。优化营商环境,重启东营高新区企业联合会,成立“两新”组织党委、产业链党建联盟,分领域组建4支专业服务队帮助企业解决难题186个。培育做大重点企业,支持企业实施技改,先后组织银企对接会8场,帮助企业直接融资2.2亿元,处置不良贷款4.4亿元、逾期贷款7.3亿元。同时,大力推进企业混改、上市工作。
——“双招双引”成效显著。围绕“121”产业体系,新招引产业项目25个,计划总投资79.7亿元,储备在谈项目53个,累计完成省外进账21.4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6%。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青岛大学东营研究院、威飞海洋水下装备技术研究院建成运营,山东省海洋油气钻采关键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批准筹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营研究中心初步确定选址。全年获批院士工作站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3家,市级专家服务基地1家。
——重大平台建设获得重大进展。高新区新能源信息港一期建成开园,入驻各类信息技术企业28家。石油科技创新园二期建成交付使用,累计入驻项目23个。科创小镇、智慧油服产业基地、全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公共创新基地、中城投创智科技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二、2022年工作目标展望
——全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加大国家、省厅层面沟通力度,力争纳入2022年科技部专家考察目录。加快补齐政策短板,探索推行灵活多样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和新型产业用地政策。
——全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完善创新创业“载体链”,全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少于100家。推动油地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东营智慧油服产业基地建设,深化油服产业规划及产业图谱绘制,打造油服企业总部基地,加快中石油管研院东营分院建设,继续发挥东营石油技术服务与装备产业研究院平台作用,深化高新区企业与油田合作,推动研究院办理现场技术服务资质。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提高“科技创新券”的覆盖范围和支持力度,大力推行“科技云平台”服务模式,力争2022年内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
——全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做优做强主导产业,抓好海工装备产业园、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园等重点园区规划,推动胜利工程、胜利泵业、孚瑞特、胜机等“退城入园”,实施好渲和孚瑞特油气开发高端装备产业园等23个石油装备项目,完成高新区能源信息港项目招引入驻,招引入驻信息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重点推进华润双鹤年产25亿粒(支)肝素钠制剂及配套项目建设,支持培育天东上市。突破产业项目建设,重点实施好总投资220亿元的69个项目,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扎实推进产业招引,力争引进头部企业5家以上,过10亿元项目2个以上。
——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完善北部产城融合示范区服务配套能力,有序推进安置房建设、旧村拆迁、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实施大片区统筹改造,完成核心区域、东部区域、西部区域的拆迁建设,完善高新区综合配套,扎实推进配售电、供热制冷管道项目建设,完成科创小镇、胜利科技创新园等重点园区道路配套,谋划实施总投资2.6亿元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完成三个重点片区的道路排水改造。
广饶经济开发区
抓改革谋创新 产城融合发展 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一、2021年工作成效盘点
——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赋能增效。推行全员聘任制,聘用人员47人,全部大学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1人,海外留学经历5人,平均年龄33.5岁,人员活力进一步提升;推动建立精简高效的机构管理体制,内设机构由12个精简为6个,实现“瘦身强体”;制定开发区权责清单,分别向属地街道移交社会事务管理职能27项,向国有公司剥离运营职能4项,实现“回归本位”。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抓好总投资13.08亿元的吉星轮胎1000万套/年高性能环保节能型半钢子午线轮胎等4个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12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占全县44.4%,居全县首位;打造广饶经济开发区科技服务中心,新增发明专利150个;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年内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3个;打造创新集群,加快创新型产业示范园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聚焦项目建设,点燃发展新引擎。构建“管委会+招商公司”的招商体制,预计年内引进市外省内到位资金11.14亿元,省外到位资金41.7亿元,到位外资7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5%;先后与清华大学等5家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73名;重点抓好总投资74.64亿元的19个重点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蓄积发展动能;加快推进广饶跨境电商产业园——中国(广饶)城市赋能中心建设,招引电商企业75家,全年跨境电商出口额有望突破3000万美元。
——聚焦要素赋能,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亿元扩建提升园区道路7条、12.3千米,投资6600余万元重点抓好广饶化工产业园公共管廊工程等项目建设,投资3000万元推进智慧园区项目建设;抓实企业服务,设立企业服务站,先后为东营亚洁能新能源等8家企业全程代办手续;打造“企业学习中心”+“政策微课堂”两大服务平台,2021年共开展课程25次,培训高管及企业科研人员1000余人次,发布线上科创政策信息100余条;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推动广饶化工产业园封闭化管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人流、车流、物流的科学管控,降低外来安全风险因素。
二、2022年工作目标展望
——抓好重点项目推进。推进和达橡胶全钢子午胎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提升项目、赛轮1500万套/年高性能半钢子午胎升级改造项目等在建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增加投资强度及发展后劲;做好2022年重点项目的谋划、论证、推进工作,推动实施总投资130.64亿元的17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强与主管部门沟通,加快外资认定进度,同时推进和瑞东、林德气体等外资项目建设,加大外资招引力度。
——抓好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开发区现有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产业集群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精准延链补链;加强高企培育,用好各类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新产业创业园建设,瞄准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方向招引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
——抓好营商环境优化。用好重点项目“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进一步推进企业服务站建设,抓好签约项目的推进落地,推进项目审批再提速;做好公共管廊工程建设,协调附属物迁占,推进好广泰路西段、广凯路西段等6条道路的设计、施工,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在园区封闭化管理基础上,完善对人流、车流、物流的合理管控,降低外来安全风险因素对园区的影响,提升园区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
大王经济开发区
聚力打造专业型、高水平经济开发区
一、2021年工作成效盘点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中国中化山东炼化一体化项目顺利推进,华泰70万吨化学浆项目完成手续办理;加快推动广饶绿色基础化工产业园、橡胶轮胎循环产业园建设,全力服务重大项目落地。
——“双招双引”成效显著。成立专业橡胶轮胎供应链平台—卡车司机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推进橡胶轮胎产业整合发展。打造山东能源化工供应链平台,为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谋划实施佳美橡胶500万条高性能绿色环保智能制造子午胎、兴达钢帘线智能化设备升级改造及年产10万吨胎圈钢丝等项目,进一步放大橡胶轮胎产业集群优势。实施“人才飞地”计划,与颐高集团合作,在杭州成立“双招双引”工作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2021年,累计招引高层次人才200余名。2021年9月,大王经济开发区成功获批“省级专家服务基地”。
——企业发展提质增效。出台《大王经济开发区关于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引进东营科润企和东营火炬生产力促进中心,针对区内企业情况一对一精准扶持,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发明专利53项。推动方兴橡胶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共建轮胎新材料和成型技术创新中心。按照“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要求,实施22个技改项目,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国有平台稳健运行。成立山东大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启动运营广饶产融综合服务中心,为220家企业提供了90亿元资金支持,设立先期规模1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为优质企业、重点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保障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着眼推进僵尸企业处置,着眼盘活存量资源,发挥山东大王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作用,开辟大王经济开发区发展新空间。
——党建引领持续赋能。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开展企业家“南北对话”、青年企业家论坛,深化“蝶变课堂”活动,帮助企业家和经开区人员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升素质,增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本领。
二、2022年工作目标展望
重点工作为:深度谋划2022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将项目盘子做大、质量做优;制作“投资热力图”;着力引进医药类、消防环保类产业;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加快广饶绿色基础化工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橡胶轮胎循环产业园;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对绿色基础化工、橡胶轮胎、绿色造纸三大主导产业开展智能技术集成应用,建设智能工厂;定期举办“科技赋能企业发展”研讨会;打造审批服务“全程代办”机制;进一步提升国有平台公司运营水平;围绕“党建+产业链”,依托经开区主导产业集群,逐步在产业链上“插红旗”,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大王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垦利经济开发区
打造区域经济核心区 当好跨越发展火车头
一、2021年工作成效盘点
——经济发展稳中求进。1至11月份,累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68.7亿元,同比增长29.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3.3亿元,同比增长25.8%;营业收入168.5亿元,同比增长24.6%;利润总额10.1亿元,同比增长40.5%;累计完成投资21.36亿元,同比增长21.9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8.81亿元,同比增长21.32%,十强占比达到86.07%;辖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纳税过百万企业97家。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816亿元,同比增长18.9%。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加码”建设“提速”。构建“1+4+N”联动招商体制,形成招商活力,克服融资难题,提升招商实效。切实解决企业存在难题。建立健全项目产业链“链长制”和项目“帮包专员”负责制,持续深化标准地出让改革。
——完善人才配套服务,招商引资工作迈上新台阶。打造“全流程”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其中,积极构建常态化招引体制。在谈区外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17.8亿元;区外签约项目18个,签约金额31.73亿元;在建项目19个(市外),实现内资到位33.3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51倍。加快招商载体建设。不断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研究制定落户专项优惠政策,并积极通过网络平台、推介活动等开展专项推介。
——扛起政治责任,坚守社会环境底线。实施了总投资2.7亿余元的10个水气土污染治理项目,顺利迎接了省级环保督察工作。全面排查封堵入河排口28个,建设节制闸5座,抓好溢洪河生态修复运维管理和六干排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实施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重点企业污水提标改造,辖区溢洪河、六干排等重点河流水质达到V类以上标准。新发药业蓄热式废气焚烧炉(RTO)项目投产运行,实现了生产废气全部进RTO焚烧处理。
二、2022年工作目标展望
——推动优势产业聚集提升。高标准规划打造生物医药优势产业集聚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高端蛋白食品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一区、一带、三园”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版块,推进新发原料药基地建设,通过要素集聚引导产业集聚,构建高端、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再造产业发展新动能。鼓励骨干企业以关键技术研发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为突破点,全面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打造以新动能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一区一带三园”产业布局,进一步发挥开发区工业基础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谋划实施区级以上工业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228.5亿元,年度投资49.7亿元,包括省级项目5个,市级项目7个,区级项目19个,围绕补链、育链、强链实施一批转型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有中生新、腾笼换鸟”。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对辖区内企业按照不同层次、行业进行建档管理,集中优势资源“培大育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企业上市行动计划、实施科技型企业增长计划、实施企业提档升级计划。
——打造创新型园区。坚持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线,以企业研发、科级孵化、创新服务三大功能为支撑,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工程、打造产学研用对接平台、全面推行企业“亩均效益”评价。
——实施“服务秘书”制度。建立完善科级干部包靠企业“服务秘书”制度,建立“店小二”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形成问题收集、转办、解决的工作闭环。开展“服务标兵”活动,激发服务热情和效能。快捷、准确将政策、温暖推送到企业,及时收集各类诉求,精准、快速解决发展难题,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利津经济开发区
激发发展活力 释放资源潜力 着力打造全县动能转换引领区
一、2021年工作成效盘点
——抓平台建设,构建发展新格局。积极探索全产业发展平台园区化这一产业培育发展新路径,重点围绕以有机化工和新材料为支柱,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为主导,以都市轻工、2.5产业及医药健康为支撑的“123”产业体系。按照“集中优势资源、强化比较优势、加快集聚发展”思路,在加快利华益高端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的同时,依托平台公司引进合作方,实施了总投资14.6亿元的创智绿谷环保产业园、环保科技千亩综合体、蓝创智造石油(化)装备产业园、医药健康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园区。
——抓项目招引,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整合专业招商、社会委托招商、园区运营方等力量,完善立体化招商体系,重点聚焦产业平台园区,运用市场化手段,大力实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全年,区内共承担省市县重点项目14个,总投资194亿元,目前已开工14个,开工率为100%。
——抓难点攻坚,塑造发展新优势。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利华益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创智绿谷环保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企申报和科技转化力度。2021年以来,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8家,其中13家为首次申报,预计全年同比增长80%以上。
——抓环境保障,夯实发展新支撑。一是优化服务企业质效。出台《利津经济开发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整合政府、企业等平台,打造集金融、科技、人才、进出口等于一体的“链式”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二是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组建成立应急管理部,充实应急管理队伍力量,运用“开发区+协会+专家”模式,积极开展季度隐患排查治理和常态化巡查。
二、2022年工作目标展望
利津经济开发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进一步调整思路、完善机制、强化措施,迅速抓好各项重点工作落实,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为全县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深入落实工业强县战略。以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为目标,以高端化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等产业为重点,绘制产业图谱,优化产业生态,加强要素保障,重点推动利华益高端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抓好创智绿谷、新材料应用产业园招商运营,服务好链上企业做优做强,加快产业集聚、转型升级。
二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坚持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齐头并进,投入主要力量,加强考核激励,围绕利华益集团“链主”企业下游资源,依托产业平台园区,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重点项目招商、重点区域招商,在项目、人才、资金的招引上实现新突破。对区内闲置低效厂房、土地“一企一策”制定化解方案,统筹规划打造产业平台,加快引进新项目、新业态,实现腾笼换鸟、提质增效。
三是筑牢高质量发展坚实支撑。强化项目支撑,实施好总投资187亿元的13个重点项目,论证、包装一批好项目,提升发展能级,增强发展后劲。强化科技支撑,以利华益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创智绿谷环保研究院为重点,狠抓创新平台培育,加快研究成果产出转化。强化安全支撑,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全方位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河口经济开发区
聚焦主导产业 全方位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打造特色高效园区
一、2021年工作成效盘点
——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36.72亿元,同比增长52.9%,预计规上工业营业收入682.76亿元,同比增长50.17%,进出口总额实现77.07亿元,同比增长136.2%。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结合,以两化融合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完成30家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差别化配置资源要素,在库技改项目16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
——项目建设提质增效。立足自身功能定位主导产业,成立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推进专班,实行“链长负责制”,储备重点推进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380.66亿元,项目数量质量创历史新高。
——企业梯队培育扎实进行。建立企业培育库,纳入在库企业16家,2021年完成纳限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4家,获批市级高成长型中小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4家,协调配合东营市汇新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主板上市。
——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凸显。10家企业通过市级重点实验室评审,全年入选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9家,与高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试生产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进院士(教授)创业团队4个,高端人才总数达到223人,全年新增82人。
——公司化运营优势凸显。成立的润升投资、鼎乘招商2家平台公司已成为项目建设、投融资和资产运营的主力军,激发出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基础配套日益完善,政策扶持兑现力度加大,市政管护更加精细,全年无较大安全事故和环境影响事件发生,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
——党建基石切实筑牢。实施“四统双体三有”工作新模式,在5个重点项目分别建立行动党支部,探索实施“区域+产业”党建双核同引领模式,通过党建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有效实现“党建在产业上领跑”。二、2022年工作目标展望
夯实经济运行基础,更加突出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税收入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及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的相关指标;加强“双招双引”,力争完成1至2个定增项目,在资本招商上见到实效;加速项目建设,打造特色高效园区,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三年梯次培育计划。打造“双创”支撑平台,促进高端技术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持续提升平台公司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壮大经营性资产,增强运营能力,力争年内经营性资本达到2000万元;盘活闲置资产,建立精准化服务机制,推行“标准地”改革,实行闲置土地项目化、数据化跟踪管理,严防闲置院落浪费土地问题重复出现。提高营商服务水平,推进园区功能优化和产业协同发展,全方位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坚持党建引领,实现党建与产业工作有效融合;筑牢发展底线,持续抓好安全生产,改善环境质量,优化金融环境。抓实疫情防控。
东营综合保税区
改善贸易结构 提升产业层次 发挥全市“双循环”重要节点作用
一、2021年工作成效盘点
——坚定不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凝聚高质量发展动力。将基层党建列入KPI绩效考核,制定各级党组织抓党建责任清单,构建起党工委、党支部、党员间逐级落地的责任落实体系;积极探索“235”等支部工作法,着力培树“扬帆世界 开放先锋”等党建工作品牌;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扎实开展“双招双引”,攻坚突破取得良好成效。1至12月份,全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267.4亿元,同比增长130.8%,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13.3%,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跨境电商、保税维修、保税研发等均保持了倍速增长。
——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结构优化步伐持续加快。新落户保税加工项目14个,已投产企业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5.14亿元,同比增长63.6倍,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0.5%,同比提高10.1个百分点。
——坚持市场化引领,创新打造跨境电商“区中园”。跨境电商产业园光谷园区已入驻企业70家,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38.9亿元,主要出口美国、巴西、韩国等国家。园区获批省级重点培育的跨境电商产业园。
——充分释放政策潜力,创新搭建进口石化供应链服务平台。依托区属国有平台公司创新开展了“锁定上下游、直采通海外、保税强监管、付款后提货”的原油保税代理采购模式,为有配额的炼化企业原油进口业务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实现原油等大宗商品进出口值22.6亿元。
——悉心开展为企服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进一步梳理48项省级行政权力事项,打造“我来帮办”APP,健全完善海关税务联席会、重点项目推进调度会、经济运行调度会议等制度,完成“海关业务预约”“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两项政策的复制推广工作。
二、2022年工作目标展望
主要预期目标:外贸进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跨境电商、保税维修、保税研发等新业态业务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租赁贸易实现破题,加工贸易占全部外贸进出口的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保持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游水平,力争进入中上游。
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锚定“三个走在前”总遵循,发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充分发挥综保区功能政策优势,主动融入全市产业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抓好基层党建、双招双引、项目建设、业态创新、环境打造、对外合作、风险防控七项重点工作,努力打造全市主导产业“双循环”的重要窗口和高能级对外开放新平台。
记者 刘冬辉 陈同磊 庄洪鑫 许云飞 闫雯雯 刘健阳 曹磊磊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46-8361801,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46-8361801,诚邀合作伙伴。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