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闪电新闻
2025-06-06 15:37:06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6日讯 风吹麦穗香,小麦收割忙。眼下,东营市东营区20.45万亩小麦陆续成熟,种植户们抢抓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组织农机抢收小麦,其中一些新型农机设备“上线”,让夏收变“智收”。
这几天,在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的麦田里,农技人员操作无人机正通过多光谱传感器监测麦穗成熟度,它能精准捕捉麦田的叶绿素含量、水分等关键生理数据,将麦田的成熟“密码”实时传输回后台系统。
史口镇副高级农技员生雷雷说:“以前判断麦子啥时候能收,全靠两条腿、一双眼,天天往地里跑,有时还看不准。现在我们有无人机,无人机就是我们的‘千里眼’。无人机通过生成地图就能显示哪块地成熟度好,哪块地成熟度一般,哪块地可以等几天,通过屏幕显示,我们一清二楚,也不用天天‘人盯田’了。”
让收割时机的把握从传统的经验判断变为科学决策,这不仅极大节省了人力,更为后续农机精准调度打下了最关键的基础,精准定位收割时间只是第一步,紧随其后的智能收割机,则将“减损增收”从目标变为现实。过去传统收割损失率普遍在2%-3%。如今,依托智能化监测和收割机的精准调控,将损失控制在1%以内。
东营区红玥家庭农场技术员商霄说:“我们现在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屏幕既显示转速又能显示割台的高度,咱现在讲究的是‘量体制(裁)衣’,根据麦子的湿度和密度,随时调整割台的高度和机器行进速度。有了这些实时数据指导,能把‘跑冒滴漏’降到最低”。
从天空的“智慧之眼”到田间的“智能铁牛”,科技正深度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无人机精准“把脉”锁定最佳收割期,智能农机“量体裁衣”实现精细化作业,共同构筑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科技屏障。这场发生在麦海深处的“智能革命”,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守护着每一粒来之不易的丰收果实。
闪电新闻记者 张洁 东营区台 陈晓峰 丛洪宇 李嘉诺 报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s://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46-8361801,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46-8361801,诚邀合作伙伴。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