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营网-东营日报
2025-01-02 08:42:01
年终岁尾,经济“交卷”,东营表现不俗。
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1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为山东“走在前、挑大梁”作出了有力贡献。
资料图
亮眼成绩,彰显战略定力。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入实施“两大战略”,加力提速打造“三个升级版”,推动经济持续向上向好,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乘势而上,东营未来更为可期。
“稳”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发展,稳是基础,是条件。
从经济全局看,东营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前三季度分别增长4.1%、6.6%、6.6%,支撑带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位。
资料图
从基础支撑看,东营工业“压舱石”作用有力彰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26个月保持9%以上增速;投资规模继续扩大,1至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了45.2%;“东营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成效显现,前11个月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9%,新能源汽车、家电限上零售额分别增长86.5%和22.4%。
基础稳,源于务实有力的措施。今年以来,东营坚持稳中求进,超前谋划、精准施策,高标准承接落实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清单化推进落实省三批政策清单,持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强力稳住经济大盘,巩固经济发展向上向好态势,为加快高质量发展赢得了主动。
基础稳,源于贴心周到的服务。一段时间里,受大宗原料价格高位波动、市场需求不足影响,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效益下滑,工业企业运行承压。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加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进企业、送政策、解难题”活动,精准“把脉”开“良方”,助企纾困解难题,为市场主体风雨无阻向前行带来了最坚实底气与确定性。全市13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企业500强,较上年增加2家,数量居全省第1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东营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一方面,加力提升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资源、要素的深度整合,关键核心技术的集中攻关,促进各企业协作共生、互惠共赢;另一方面,主动融入全国开放大局,加快构建对外、对内和制度型开放互促共进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不断打通经济交互渠道,构建多元化供应链体系,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推动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的势头不断增强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发展。透过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更能清晰感知一座城市的发展脉动。
今年以来,东营牢牢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坚持政策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集聚、干部向项目集中,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总投资7660亿元的774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其中过100亿元项目16个、过200亿元项目6个,新发展增量呼之欲出。
立足禀赋拉长长板,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围绕石化这个重中之重,纵深推进减油增化,加快实施维远化学60万吨/年丙烷脱氢及20万吨/年高性能聚丙烯、海科高分子新材料延链补链、东营市亚通石化有限公司烯烃与氢能利用综合示范、山东诺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等石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增强了发展动力和后劲。
于中平 田雨 摄
瞄准未来锻造新板,既有开辟各自领域新赛道的齐成控股集团惟普新能源27000吨/年新型锂电池关键材料延链补链、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端陶瓷材料产业化项目,又有做强招引文章,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从无到有的河口区高端电子信息制造项目,更有坚持创新引领,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外同行业领先水平的贵研资源环保科技(东营)有限公司贵金属二次资源绿色循环利用基地、祥路中天超强钢新材料项目,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抢得了发展先机。
瞄准弱项补齐短板,聚焦交通物流这一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加速推进津潍高铁东营段建设、东青高速改扩建、G220东深线东营段(南外环)改建、东营港25万吨级原油码头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动高铁、高速、深水码头航道等逐一破题。同时,以中心城区综合物流园建设为契机,积极引进培育优质物流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着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打牢了东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进”的势头更为强劲。
“立”的实效持续彰显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绕不开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先立后破,以立为先,东营产业转型、能源转型的成效持续彰显。
立在“高”处,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激发发展活力,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实现三年翻番,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46.37%,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高研发投入带来高经济回报,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11.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12.8%。
立在“新”处,突出新材料产业园、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等建设,聚链成群、集群突破,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量扩容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近三年营收年均增长15.9%;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落地项目35个,建设速度走在全省前列;高端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
周广学 摄
立在“绿”处,一体推进风光储氢等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国华HG14项目首批发电单元正式并网发出第一度绿电,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独立储能电站——东营津辉集中式储能项目并网投运,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800万千瓦,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和绿色储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好”的因素加速集聚
走上坡路,道阻且长是必然。当前,外部环境依旧严峻复杂,加快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但东营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一系列利好因素正在加速集聚。
一者,政策给力。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为我国经济稳健前行绘制了清晰的蓝图,中央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持续加力,省《2025年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等文件出台,有力提振了社会预期和信心。
二者,机遇有力。
2021年10月,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样板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加之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叠加赋能,东营未来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动能更加澎湃。
三者,发展得力。
一批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蓄势崛起,改革创新动力活力持续提升,特色生态城市魅力更加彰显,广大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越来越想干、越来越会干,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东营高质量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不断把各方面比较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胜势,新征程上,东营大有可为!
(记者 周乃东)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s://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46-8361801,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46-8361801,诚邀合作伙伴。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