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4日讯 秋风刚起,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的600多亩盐碱地葡萄就甜蜜上市了,这里通过挖鱼塘、筑台田,让昔日的“不毛地”变成了高产葡萄园。
走进毛坨村葡萄园,让人耳目一新。他们不但把葡萄架架到了台田上,还在上面拉起了防鸟丝网,既能防止鸟类啄食,又省去了葡萄套袋的麻烦事儿。利津县毛坨村葡萄种植户王希美说:“不套袋,葡萄照射好,成熟的葡萄也好看,口感好。我上网子是为防鸟,防野鸡,他啄一下子,它再流出水来,把别的葡萄都洇烂了。”
正在忙着剪葡萄的果农王希美高兴说,这里原来是一片盐碱滩,通过实施“上农下渔”开发,一下子成了高产高品质的葡萄园。毛坨村葡萄种植户王希美说:“原先这个地方都是些盐碱地,以后打成台田,我就种的葡萄,种了20来年了。批发葡萄,有的(客户)批发到七八百斤的,一年收入一亩地12000来块钱。”
汀罗镇地处退海之地,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为克服土地盐碱及旱、涝等困扰,他们率先通过挖土为塘、注水养鱼和堆土成台、台上耕作的“上农下渔”增收模式,让10多万亩盐碱地实现华丽变身,都成了高产田。作为拥有1000多亩盐碱地的大村,毛坨村不但高标准推行了“上农下渔”开发,还率先推行了“台田葡萄”种植,让“上农下渔”的效益实现了“水涨船高”。
利津县毛坨村村委委员王宗学说:“我们毛坨村有葡萄种植面积600亩左右,这些地原先都是些盐碱地,当年开发上农下渔开发出来的,现在种的品种,有巨峰和京亚,这几年产量也很好,市场价格也很好。”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