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14日讯 3月14 日,中共东营市委宣传部召开“德润东营”最美人物系列记者见面会。见面会上,邀请到2022年度“齐鲁最美职工”和4位第七届“东营最美职工”代表与大家进行见面交流,讲述他们奋勇担当、敬业奉献,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的感人事迹。。
参加此次记者见面会的五位“东营最美职工” ,他们分别是:市看守所副所长、一级警长孟祥梅女士,市胜利教育管理服务中心教研室生物教研员、高级教师宋百敏先生,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维护中心维修班班长王国锋先生,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志远先生,胜机石油装备有限公司抽油泵厂管子车班班长郝爱国先生。
据了解,本次记者见面会是“东营最美职工”专场。2016年以来,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总工会,每年在全市广大职工中选树“东营最美职工”,目前,全市已有“东营最美职工”70名,推荐并获评“齐鲁最美职工”3名,今年,第八届“东营最美职工”和2023年度“齐鲁最美职工”选树活动正在进行中。今天,邀请到2022年度“齐鲁最美职工”和4位第七届“东营最美职工”代表,与大家进行交流,讲述他们奋勇担当、敬业奉献,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的感人事迹。
记者:想问孟祥梅女士一个问题。您非常很重视在押人员教育感化,为什么这么重视?为此您做了哪些工作?
孟祥梅:我认为看守所它不仅仅是一个刑事羁押场所,有惩戒犯罪、限制人身自由的职能,它同时还有教育、感化、挽救的职能。羁押期间,监管场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学校,也要进行“教育校园化”管理,让在押人员把刑期当学期。看守民警不仅要管理,更要教育,要通过寓教于管、管教并举的方式,让在押人员实现人生的蜕变。为了实现对在押人员的教育转化,我创办了《新蕊报》,新蕊的含义就是希望女性在押人员像花蕊一样,绽放新生,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蕊报》上登载在押人员的改造心得。还组织编写了普法教育、心理疏导、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书籍,给在押人员开设法律讲堂,进行国学教育,经常化组织在押人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还组织创作女子监区区歌《启航》,推行在押人员一日生活作息军事化训练和集体诵读制度等等。我觉得作为看守民警教给在押人员什么,或许将来她们就能带走什么,她们带走什么可能将来就能反馈给社会什么。所以,我们身上教育感化的职责使命很重,矫治在押人员的迷途人生,有很重要的社会效果。
记者:想问宋百敏先生一个问题。大家对教师职业都比较了解,但对教研员职业比较陌生,请问教研员是一个怎样的职业?您是如何做的?
宋百敏:好的,顾名思义,教研员就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专职人员,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有学校、县域、市域和省级、国家级层面的五级教研体系,与之对应的有5个层面的教研员,分别有不同的职责,像我们区县级教研机构的教研员职责是,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存在的实际问题,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研究,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多年来,我结合本学科特点,在教学研究上,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与同事们一道开展“基于教育生态重构的’ 学为中心’课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打造“学为中心”高效生态课堂,引导教师坚持“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学练结合、学评结合、学用结合”,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在引领教师成长上,实施“四横八纵”教师培养体系,横向发挥常规教学视导、专项教学视导、蹲点联系学校和教科研联盟的作用,纵向贯穿青年教师汇报课、我的模式我的课、一师一优课、示范课、名师优课、同课异构、学科主题教研和教科研论坛,激发教师内生活力,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记者:想问王国锋先生一个问题。请问作为职业技术工人,您是如何看待工匠精神的?在您的实际工作中又是如何践行的?
王国锋: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认为的工匠精神有四个基本要素:第一是敬业,也就是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状态。第二要精益求精:专注于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技术,每一道工序,追求精致的职业品质。所谓“优秀”,就是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还需要做得更好。“哪怕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第三是专注:专注是一种耐心、坚持、再坚持的精神,这种精神确定在内心,专注于细节。这是所有“大国工匠”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意味着一种坚持,即一种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坚持和坚韧。第四要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还包括追求突破和创新的创新内涵。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推动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我认为的工匠精神就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干一件事情,把这件事干到极致,干到最好。在工作中要求自己多一点细心缜密,少一点急功近利,做到每一个焊接产品100%合格,而不是“差不多”,马马虎虎。将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成为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大地践行了工匠精神。
记者:我想问徐志远先生一个问题。您在隔离点坚守了18个月,直至隔离任务结束,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你?
徐志远: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党员,能够为开发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在隔离点的工作紧张而且繁重,隔离点境外返回人员有十几岁的留学生、70多岁的老人,还有归国的孕妇,他们来到隔离点后多数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我们设身处地的站在被隔离人员的角度考虑,制定“一人一档”个性化服务措施,主动谈心交心,让隔离人员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情绪排解。为更好地服务隔离人员,我积极协调专业心理咨询师为隔离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和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改善情绪、应对不良情绪的影响;同时对于高龄的独居老人,安排人员一对一专门照顾,即时贴心服务。我们隔离点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坚持24小时待命,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尽全力做到最好,倾听民声,做好心理疏导,用实际行动取得了居民群众的认可:“我们要理解支持,积极配合!”“我们不出去,待在宾馆里不添乱!”听到这一句句胜似感激的话语,感受到他们发自真心的理解,不禁有些感动,工作的疲惫和思家的情绪瞬间消散,让我觉得即使再难再累也值了。当然家人对我的工作也是全力支持,我爱人总是鼓励我说,“家里有我在,你就放心吧,安心干好你的工作。”
记者:我想问郝爱国先生一个问题。您是一名车工高级技师,采访中得知,您每年的工时完成率能达到150%,这个数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难度有些大,可是您做到了,您是怎么做到的?
郝爱国:1996年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实际操作中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同样的活,就是有人干得好有人干不好,那种紧迫感让我变成了“有心人”。我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学习培训,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虚心求教、去书店买书自学、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金蓝领”技师培训,不断提升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得益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储备,再加上我确实好钻研、爱琢磨,我对许多常规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 2013年,为了满足不同的抽油泵泵筒的加工总长,我设计制作了可调定位装置、扶正器组装工装等,提高产品加工、装配效率30%以上;2014年,由于偏心阀体内孔在加工过程中不好找正,我在保证技术要求的前提下,设计了找正装置,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1倍以上,保证了偏置泵产品的及时供货,该产品年销量达160台以上,年创产值192万元。一线操作工人看似每天干着一些枯燥、重复的工作,但是你若是沉下心,掌握扎实的技能操作水平,一定能在平凡的岗位做出突出的成绩。
记者:想问孟祥梅女士一个问题。您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在押人员,会不会也有心理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什么时候压力最大?如何疏解这种压力?
孟祥梅:会有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我经常感受到压力大的时候有两个:一个是监区有比较大的安全风险的时候。看守所工作,确保在押人员羁押监管的绝对安全是底线。但当遇到有的在押人员有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倾向时、有的在押人员严重闹监不服从管理时、有在押人员患有严重疾病可能有生命危险时,我感觉压力是很大的。这些风险,一旦管控不好,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所以工作必须细之又细,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另一个方面的压力,来源于照顾不上孩子和家中老人的压力。在看守所这么多年,经常值班不能陪伴孩子。孩子在小学的一次作文中写道:我妈妈是一名警察,在看守所工作。我从小就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妈妈经常不能陪我。看到这些,我感觉很心酸。特别是从2020年1月份新冠疫情以来,看守所实行封闭执勤的勤务模式,我最长一次连续70天在所值班一直都没有回家。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照顾不上,感觉亏欠孩子的很多。父亲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身体很不好,也没能经常去照顾。面对家庭和亲人,我感觉我也是有挺大的心理压力的。我觉得压力的疏解,就是自我减压、自我调节吧,因为看守所工作的特殊性,自己身上有这份职责、这份使命,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就意味着要坚持和坚守,遇到再难的事,也要坚持下去。
记者:想问宋百敏先生一个问题。您作为一名教研员,一干就是30多年,在长期的教研生涯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宋百敏:是的,自1993年至今,我从事生物教研工作已有30个年头。作为教研人,3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如何上好一节课” 这一永恒的主题,这也就是人们常问的“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对此,有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省教研室在济南举行一个教学研讨会,会上邀请来自莱州的一名农村学校的生物老师,上了“植物根的形态结构”一节公开课。课上,他把一棵大树根和一些其它不同植物的根都带进课堂,直观形象地将不同植物根的形态以及根的特性展示给学生,他千里迢迢带着这些教具来上课,给与会者一很大震撼,课后省教研员感慨地说,这就是生物课该有的样子。多年来,这节公开课一直影响着我,也跟老师们一道一直在探寻生物课该有的样子,那就是,生物课要“有生”、 “有物”。有“ 生”就是时刻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是师生生命共同体共同“生长”的、课堂是师生关系“生态”友好的。有“物”就是上课时要用好各种鲜活的动植物实物、标本、或者模型,这样才有效提高课题教学效果。
记者:想问王国锋先生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到很多年轻人对焊接这门技术有兴趣,但是对职业前景有疑虑,焊接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是苦活,累活,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王国锋:一提到焊工,大家想到的是脏、累、苦。工作环境差、容易受伤,加班加点劳动强度大,但是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每当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在我的手下解决,都让我非常有成就感,这份工作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其实现在的技术进步很快,大多数焊接都采用自动化焊接,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都好了很多。国家的政策也非常好,技师、高级技师都可以和工程师、副高级工程师相同待遇,不管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技术工人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现在我们国家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顶尖的高技能人才是非常短缺和珍贵的,我们技能人才一样可以拿到很好地收入,一样可以有很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这个行列中来。
记者:我想问徐志远先生一个问题。在隔离点工作这么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徐志远:我是在疫情形势最严峻复杂的时期,防控最关键的阶段,加入了隔离点这个大家庭。作为悦湖书院医学观察点的负责人,到岗后,迅速学习政策、熟悉流程,带领隔离点全体工作人员调整工作思路,以更严格的工作标准、更扎实的工作作风、更暖心的服务态度,做好每名被隔离群众的隔离观察和服务保障工作。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对巨大的工作量,我每天奔波忙碌于隔离点的各个区域,隔离点呈现出井然有序、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我还协调充实了医务、警察等骨干力量,按照规范要求重新科学地设置成7个工作小组,精准科学划分“三区两通道”,隔离、检测、消杀等流程进一步规范,成功将悦湖书院打造成全市最规范的集中隔离点,真正把境外来人风险降到最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隔离点始终处于战场的最前沿,我们的工作人员长时间工作、生活在一起,成为了像家人一样亲密无间的战友,有苦活、累活大家抢着干,有好吃的好玩的大家一起分享,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我认为除了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外,这是最大的收获。
记者:我想问郝爱国先生一个问题。您除了完成一线生产工作之外,还与9名徒弟签订了师徒协议,其中有两人还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您能分享一下带徒心得吗?
郝爱国:工匠人才培育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总工会在全市搭建了市县企业三级工匠人才梯次培养平台,积极选树“东营金牌工匠”,为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了一批工匠人才。我们胜机公司一直都有“导师带徒”的优良传统,2020年开始,公司出台了《胜机公司导师带徒管理考核办法》,把师带徒所有考核指标全方位量化考核,增加季度、半年考核,对所有师带徒考核合格的师傅每月都有补贴,徒弟不满意的师傅,可以终止师徒协议,取消师带徒补贴发放。还设定了优秀导师的评比,每年评选出十几名优秀导师予以专门的表彰奖励。徒弟发表论文、获得发明专利、取得竞赛优秀成绩等也计入评选优秀导师的量化考核指标。通过师徒结对子、签协议,师傅为徒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的方式,新员工得到了持续有效的岗位技能培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公司先后培养出山东省技术能手4人、青年岗位能手1人,东营市技术能手13人、技能状元1人,各级竞赛优胜个人234人次。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的师傅张明德是山东省首席技师,他对我悉心教导,而我也一直在努力,毫无保留的把我的操作技能和经验传授给我的徒弟。
闪电新闻记者 陈海涛 报道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