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8日讯 2024年7月26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成功跻身“世遗”第二期的相关保护地包括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等5个栖息地,标志着山东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2024年8月28日,东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情况新闻发布会,对申遗工作以及全市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提升黄河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解读。据悉,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位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拟建设的黄河口国家公园,总面积879.88平方公里,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5种;植物种类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划定了野大豆保育区7.46万亩、陆海全梯度植物封育区6万亩、生态保育区2万亩、柳树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1634亩。
近年来,东营市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构建水系循环系统、微型生态系统、生物演替系统,使淡水湿地、盐沼湿地、海岸带湿地修复取得显著成效,绘就了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底色”。投资6500万元新建、改建6座引黄闸(船),大力实施湿地水系连通工程,累计疏通水系241公里,修筑、恢复生态堤坝41.6千米等,夯实蓄水基础,近三年来,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突破5.3亿立方米,保持了湿地良好生境;在盐沼湿地,通过水系连通、疏通潮沟、塑造微地形等方式,截留天然盐地碱蓬种子,近年来,自然保护区修复盐地碱蓬约5.2万亩;自2020年以来,自然保护区总投资约5亿元,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同时疏通被阻塞潮沟76千米,增殖放流底栖生物1650亩,修复海草床1500亩,探索出了环渤海地区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的最新技术和模式。
为了给鸟类营造得天独厚的栖息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生态环境实时监测能力、生态系统数智化监测水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成了东方白鹳保护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等,累计建设东方白鹳繁殖招引巢133个,今年3-5月在湿地恢复区增殖放流仔鱼5000公斤(鲫鱼和草鱼),2024年东方白鹳繁殖了202巢526只幼鸟,黑嘴鸥繁殖数稳定在1万余只;建设35处5G网络基站,1处空气定位观测站、3处气象观测点、41处水文在线监测站、9处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开展保护区湿地资源、水资源、海洋水质环境、自然灾害、生态系统状况等监测;综合运用互联网、无人机、大数据等先进手段,打造AI图像识别点位20处,全国性首创东方白鹳繁殖行为识别技术等,跟踪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稀鸟类128只,获取有效信息15360条,建设湿地、鸟类、人为活动等视频监控200余处,搭建垂起固定翼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3处,红外摄像系统10处,海上雷达预警系统2处,提升保护区智慧监管能力。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也进一步推动全市生态保护工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推动四张“生态名片”融合发展,持续加强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健全核算结果认证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探索建立适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求的土地、财税、金融、市场等政策体系;推动“国际湿地城市”“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黄河口国家公园”四张“生态名片”融合发展,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提升湿地生态功能等,今年十月份,东营市将举办2024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这也是该国际会议继韩国、法国举办以后,首次在中国举办;制定湿地保护规划,构建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形式的湿地保护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破坏湿地行为,提升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水平等。
此外,全市还将配套基础服务设施、打造特色产品、强化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黄河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先后投资建设了生态监测中心、鸟类博物馆、鸟类科普园等多处科普教育阵地,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黄河口自然科普教育信息;高标准打造了白鹳湖湿地自然体验区、天然柳林木栈道等10个山东生态文明学院保护区现场教学点,开发设计“探秘黄河三角洲形成”研学课程,持续开展科普宣教活动,打造特色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研学产品等,深入挖掘黄河口生态文化内涵,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